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12 点击次数:125
“结字因时而传,用笔千古不易。”这是赵孟頫在《兰亭十三跋》中提到的,也就是说一个字的形或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和传承(就好像繁体字和简体字一样),但是书写时所运用的笔法和技法却是千古以来都不会改变的。
在古代书法大家辈出,其中笔法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家传与师授,业界一直有传言,说那王氏笔法就是不外传的,唯有家族之人才能接触得到,这就成了外人难以触及其中真意而无法成就大书家之原因了。
图片
而在晋以后笔法正统或者说最高级的当属王羲之家族了,张彦远在《法书要录》里记载:“(笔法)王羲之传之王献之,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,羊欣传之王僧虔,王僧虔传之萧子云,萧子云传之僧智永……” 使得传说就更真实了。相传智永是王羲之的后代子孙,理应享有家族秘法,但他却选择打破这一传承的隐秘格局,他没有选择继续保秘家传的方式,而是选择开源模式,让世人都能接触得到这高深的笔法秘籍。
图片
他深居简出,在永欣寺中潜心钻研家法,临摹《兰亭序》真迹长达二十载,写坏的笔头堆积如山,装满了数十筐。学有所成,每有所悟他就广收学徒与之分享,不私藏半分倾囊相授。
图片
传言他写这《真草千字文》将近八百本左右,全部分赠浙东诸寺,希望借此让更多人领略书法的魅力。唐太宗在位时,对此作青睐有加,不仅摹刻上石,还进行拓印,让其得以更为广泛地流传。但可惜的是原作全部佚失,八百本真迹全都不见了,想来也是奇怪得很。
值得一提的是有四个版本流存于世,其一就是墨迹本,不知何时应何原因流入到了日本,此墨迹本遒劲美丽,字体古雅,技法娴熟,笔画俊挑,疑为初唐时临本。
图片
其二就是关中本,此本是在北宋的大观年其间刻于关中的,是智永《真草千字文》最早的刻本,也是最接近原作的一本,但原石已毁,现在西安碑林中所立的那块刻石是后来翻刻的,与原石还是有些差入的。
三是宝墨轩本,是其根据流传至清朝初年的真迹所上石的。四是龙师起本,是清代顾文彬偶得流传真迹所上石的,此本因篇首缺数十字,从“ 龙师火帝” 起而得名。最后一本也是业界评价最差的一本。
图片
自唐代以来,以此帖得到启发习得羲之之秘法的名家数不胜数,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、李邕、米芾、赵构、赵孟頫等皆受其滋养。其中,赵孟頫对它更是痴迷,一生临摹此作不下千遍,借助此帖成功踏上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道路,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,其成就之高,令人敬仰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真草千字文》的真书部分以王羲之小楷风格为基石,巧妙融入钟繇笔意,笔画如翠竹般秀润挺拔,于婀娜姿态中蕴含刚健之力,笔力稳健如同苍松扎根峭壁,提按之间尽显节奏之美。
既有钟繇小楷的古朴厚实,又有羲之楷书的挺拔成熟,结字规整端正,宛如一位位仪态端庄的君子。草书部分则与《十七帖》神似,绞转灵活自如,牵丝引带恰到好处,用笔以圆润取代方正,转折之处恰似 “折钗股” 般富有韧性,充满筋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